经济观察网 记者 徐唯佳 近日,香港证券交易及结算所对外宣布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令原本就牛气冲天的香港股市更加吸引内地资本关注,该改革措施将允许尚未盈利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股份发行人以及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产业股份发行人,在作出额外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后可以在主板上市。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一贯保守的港交所而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挂牌,意味着,困扰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多年的盈利门槛将被打破,这亦给国内大量医药主题基金经理挑选生物医药企业投资标的提出挑战,而可以投资港股的基金经理亦将该行业投资范围扩大到港股市场。
对此,记者专访了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葛兰,就上述措施对内地公募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影响进行解答。
葛兰认为,港交所允许生物科技类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在主板上市,为医药企业提供了新的、高效的融资途径,有利于国内优质生物科技类企业的长期发展。
她坦言生物科技行业特点决定了在公司发展的某些阶段会有资金和盈利水平不匹配的情况。“生物科技类企业总体而言呈现了技术更新快、产品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随着研发进度逐步增加、重磅产品成功后将会有巨大的回报的特点,该行业特点决定了部分企业虽然很优秀,但也面临着在发展初期的利润水平与投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
的确,目前生物技术类的研发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我国加入ICH后,医药企业将会面临着全球同步的竞争,如果涉及到海外的临床试验等,资金压力会更大,企业的融资压力也比较大。允许生物科技类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上市将会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葛兰亦指出,之前国内众多优秀的研发企业很难在A股、港股主板寻求上市机会,很多企业只能去美国纳斯达克、香港创业板或者国内三板寻求融资,如果能够在香港主板上市,将会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有着较大的提升。
对于该举措是否会对创业板带来压力,葛兰表示,目前看来,剔除次新股,创业板中医药生物板块市值占比占创业板总市值的13%左右,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在主板上市对创业板影响有限。
在基金经理进行选股时,估值是否合理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葛兰对于未盈利的生物研发公司的估值将如何给出亦给出了她的答案。
“对于未盈利的生物技术类公司,对在研产品管线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是较为合理的估值方式。”葛兰分析道,“首先,结合管线中品种的适应症、公司的销售能力对未来收入峰值、收入曲线等进行预测;其次对成功概率进行预测,具体可以结合机制、靶点的创新程度、创新难度,公司的研发团队,临床试验进展数据等进行评测;最后如果评测综合风险较大,可以适当提高折现率。欧美等成熟市场已经基本采用了相关的估值方式对生物技术类公司进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