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无人机、超声治疗仪、虾肽苹果……11月16日,以“聚焦创新驱动,提升供给质量”为主题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举行,大鹏新区展馆一批高科技产品吸引了市民的围观。
11月18日,新区领导李勇、王继良、刘峰来到高交会1号馆,参观了大鹏新区展区,对辖区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频频点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勇一行观摩体验了新区企业的创新产品,并听取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希望新区企业充分利用各种扶持政策,继续推进产品的研发创新,推动企业在新区不断发展壮大。
大鹏新区展区
12家企业上演“重头戏”
本届高交会大鹏新区展团,占地136平方米,设计以海洋、生态、生物为元素,通过声、光、电烘托蓝色科技氛围,以三面开放式的通道,划分了三大形象区域,分别为接待和互动区域、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及两园孵化基地展示区域、科技展品展示区域。展位入口处还采用了新一代的高科技投影地幕,吸引现场参展人群纷纷驻足互动和体验。
大鹏新区展团由12家优质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其中有将前沿的基因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育种、农业种植与养殖、生态农业及健康食品等领域的深圳华大基因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专注于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深圳市深博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造型、模具设计、软硬件功能开发的无人机玩具制造商——深圳市高端玩具有限公司,致力于肿瘤免疫治疗研发的深圳因诺免疫有限公司等,参展企业和机构的技术领域涵盖生命信息、生物科技、生物医疗、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等,充分展现了大鹏新区对重点产业的布局。
深圳国际生物谷引领未来生物技术研发
在展厅,大鹏新区还重点展示了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的规划及建设是大鹏新区科技发展格局确立的重心,大鹏新区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生物产业的聚集基地,与周边的深圳国家基因库、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生命科学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形成“一库一院两园一核心”的产城融合格局,通过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的联动,多个配套园区以及服务平台的共享,打造产业生态圈,为未来生物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目前,坝光核心启动区内正在规划建设生物家园和绿岛综合体。生物家园是大鹏新区首个产业载体项目,将有效扶持产业发展,减轻企业入驻成本,为首批入驻坝光的企业、机构及社会团体提供初创发展空间。绿岛综合体项目则是为坝光核心启动区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人才居住、区域商业等复合型功能,为片区发展提供基础配套设施。大鹏新区亦在积极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目前意向落户坝光核心启动区项目30多个,其中包括大型科研机构、产业化公司等。
诺奖得主马歇尔教授参观
高新技术产业向快向好发展
大鹏新区围绕“三岛一区”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大鹏新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载体日益成熟,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截至2016年底,大鹏新区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21个,其中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中心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技术中心2个、工程实验室5个、科技孵化器2个,辖区内还有1个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以及1家重要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
大鹏新区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之初就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及措施,仅2016年就对64个科技项目予以扶持,支持资金达2000万元,主要支持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生态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新区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2017年,大鹏新区结合实际对相关政策再次进行了完善,新修订的《深圳市大鹏新区关于加强科技研发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于6月正式印发实施,对科技创新、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载体建设、人才和项目引进等扶持措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创新环境的培养下,大鹏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在逐步增加。截至2016年底,大鹏新区拥有国高企业共26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方面。在专利申请与授权方面,也在不断创新高,2017年1-8月,大鹏新区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别为244项和119项,相比去年同期,申请量增长了60%,授权量增长了45%。
释放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强音
大鹏新区在“十三五”规划和产业导向目录中,明确了未来的产业布局,将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产业、生物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并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到2020年,形成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为支撑,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布局体系。
大鹏新区充分发挥丰富的生物、海洋资源,计划建设形成葵涌和坝光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片区。葵涌片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坝光片区重点发展生物产业。与此同时,大鹏新区将加大海洋新兴产业科研投入、海洋人才引进培养、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强领军海洋科研机构、海洋龙头企业培育和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引导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海洋可再生能源转化、海水提取等技术创新,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在能源产业方面,加快完善沿岸的等能源产业集中发展区,大力推动转移淘汰规模小、能耗大、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企业和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推进工业区域的整体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