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杰瑞原研药入美临床背后生物药归国创业者开始早期收获
汪晓慧
11月29日,徐霆在朋友圈写了“八年抗战,进军美国”八个字,并配了“胜利”的符号,这是他对生物新药KN035获准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消息的评价。徐霆是KN035的发明公司康宁杰瑞的创始人、董事长。
KN035为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用于治疗肿瘤。这个药由康宁杰瑞和思路迪共同开发。这次临床研究的获准,让KN035成为首个在美国进入临床的,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和制造的抗体类新药。
这则消息,很快传遍了医药圈。在这一天,还有另外两件生物医药相关的消息传开,被业界称为“生物医药三喜临门(20.100, -0.31, -1.52%)”。另一家生物药企业信达生物宣布获17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中山康方生物医药宣布其创新单抗药物AK101注射液申报临床获CFDA受理。
一天三则消息刷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历多年蛰伏之后,中国的生物药正在不断绽放。徐霆是诸多科学家回国创业者中的一个。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相关科学家回国创业潮正在产出成果,并呈燎原之势。知名的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歌礼生物等等,都是海归科学家创办。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在生物医药研发上的投入,在过去两年获得了43%的增长,在全球主要国家当中增速最快。
KN035
截至2016年10月,康宁杰瑞已经申报临床批件5项,其中四项为一类新药,一项已经获得临床批件。康宁杰瑞位于吉林长春和江苏苏州的两个生产基地皆已启动。
回首8年前,当徐霆辗转回国时,中国的生物医药还远没有今天的热度。当时,还是本土药以化药、中药统领天下的时代,而生物药依赖进口。
“这是中国原研药中,首个中国研发、中国生产,获准FDA临床的抗体类新药。”徐霆称。
今年3月份,康宁杰瑞和思路迪宣布了双方在KN035上共同开发的消息。此前,KN035在康宁杰瑞平台上已经研发了5年时间。
徐霆告诉记者,在KN035项目上,康宁杰瑞和思路迪的模式是“共同开发”。双方的分工是,康宁杰瑞主要负责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临床申报,在此期间,思路迪协助。完成申报后,思路迪负责临床实验,康宁杰瑞负责临床所需药物和上市产品的生产,上市后思路迪负责市场。“这么分工是各取所长,他们的精准医疗在临床和上市后续用药推广与我们有互补优势。”徐霆称。
和思路迪的合作,徐霆认为是比较创新的共同开发的模式。这次合作,双方“五五分成”。业界此前更普遍的是联合开发,或者技术转让。徐霆说,此前康宁杰瑞也有很多转让项目,很多都是将全部权益转让出去。“我们等着对方开发完以后,拿些提成、里程碑付款等。”
今年3月底,完成所有资料准备工作,先在CFDA申报。CFDA报完之后,4月底启动美国申报工作,在前FDA资深审评员组成的顾问团队帮助下,8月完成FDA所需资料的准备。FDA审评期间,提出一些反馈和意见,11月29日通过审批。徐霆估计,过几个星期,中国的批件也将出来。
之后是否还会有共同开发的模式?徐霆称,部分产品还是会这么走。因为新药研发是一个很长的征程,“单打独斗”效率不高,风险很大。徐霆称,联合开发和共同开发会是康宁杰瑞未来的主导模式。“我的想法是,把苏州康宁杰瑞做成一个有弹性的开放平台,我们有很好的平台,其他人有很好的项目,把项目引进来,如果有人有意愿、有能力,就共同开发。”徐霆说。
去年,康宁杰瑞以28个Biotech(生物类似物)位列汤森路透《2015年中国生物类似药发展报告》排行榜第一。
创业之路
此前,徐霆在美国有十多年在生物大分子领域的研发经验,先后在多家国际知名公司任职,参与和领导大分子药物研发工作。徐霆曾向媒体透露,在2006年就萌生了回国的念头。2008年寻找融资未能成功。
2009年,徐霆终于候到在中国成立生物医药公司的时机,苏州康宁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我09年回来,说我要做生物药,需要几百万投资,没有人听、没有人投,”徐霆回忆起他和中国生物药之路,那时候生物药这个产业基本都不存在。
在他的印象中,生物药萌芽是从2011年开始,2012-13年真正起步,大家开始认识到了生物大分子的市场潜力。他认为,进口药根本不能满足老百姓(49.630, -2.19, -4.23%)的需求,比如像肝炎、耐药性肺结核等这些国人高发的疾病,国外病人比较少,没有人做,就需要本土企业做。
康宁杰瑞成立的这年,生物技术产业实现了首次全行业盈利,这是2011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年报中的信息。回看国内,当时正是跨国制药巨头在中国迎来黄金时代的初期。
同时,从中国已有的政策来看,生物医药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2009年盛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在科技部下发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记录着这样的数据:我国2009年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医药产业产值为10381亿元。据媒体报道,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处邱宏伟处长曾称,当时在中国每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到8%。
2011年是康宁杰瑞的第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公司获得了施惠达两位创始人天使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算是一个传奇吧,当时一亿人民币一步到位投进来,非常罕见。”徐霆回忆称。当时,两位投资人看了之后觉得康宁杰瑞不错,十分信任,投了2000万美金,一步到位。“使得我们决定租用6000多平米的一栋楼,做了五年规划,定下心来思考平台怎么建……”徐霆说。
之前,徐霆回国之后一直在搭建自己的技术平台和专利体系。而这笔天使融资到位后,为开发新药做准备,投入了整个实验室建设。之后,康宁杰瑞一口气做了20多个生物类似药。2013年第一个生物类似药申报。“2014年是一个标志。我们第一个新药出来了。”徐霆说。KN015(长效促卵泡激素)是其第一个创新生物药,针对不孕不育。目前,康宁杰瑞完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产业链,包括打造的抗体筛选平台,包括全人源抗体,鼠源抗体、骆驼抗体。
徐霆称,现在康宁杰瑞百分之七八十的资源放到新药研发中。
康宁杰瑞系
康宁杰瑞现在控股、非控股的有4家子公司,研发人员近200人。
苏州康宁杰瑞是最早成立的。2011年,子公司苏州丁孚靶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肿瘤免疫。这家公司由徐霆和傅阳心教授创办领导。官网资料显示,目前实现在研全新抗体项目9个,融合蛋白药物项目3个。徐霆介绍称,有部分项目明年将在中国、美国申报。
智核生物是另一家在苏州园区的子公司,专注在分子影像和代谢组学领域。康宁杰瑞对这家子公司的介绍是,研发硬件投入超过1000万元,能够同时进行单域抗体筛选与肿瘤显影剂的精准生产,目前已经具有全套的分子影像研发管线,包括单域抗体筛选平台、单域抗体人源化平台、影像技术早期评价平台。
此外,还有两个产业化基地,康宁杰瑞(吉林)和江苏康宁杰瑞。2015年,康宁杰瑞成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拟在苏州新建大分子药物生产基地,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计划总投入20亿元人民币,占地75亩,建筑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官网介绍称,项目达产后,年产单克隆抗体和融合蛋白等大分子药物1500万支,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利税34亿元,增加地方就业1000人以上。
对于旗下的几家公司,徐霆称“各有侧重各有分工。”他表示,苏州康宁杰瑞是技术平台公司,暂时不会融资或上市。旗下的子公司,如丁孚靶点等,都作为独立实体,考虑资本运作。江苏康宁杰瑞的目标是在两三年达到欧美标准。他还透露,KN035后续美国临床所需的药物,产业化放在江苏康宁杰瑞。
此前,康宁杰瑞有多个生物类似药转让出去,徐霆称,这些转让收入,大概共三四亿人民币,维持着公司从11年到现在的运营。“至于今后的资金来源,我们考虑技术平台授权,IP授权和项目转让合作等。”徐霆说。
10月底,麦肯锡发布了报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18.990, 0.14, 0.74%)创新生态系统》。这份报告以在研产品数量和全球首发上市新药数量为两个指标,衡量了全球国家的医药研发水平,研究将世界各主要研发国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美国,创新贡献占全球一半左右;第二梯队包括日本、英国、德国和瑞士等制药强国,创新贡献约在5%~10%;第三梯队为中国、韩国、以色列、印度等,创新贡献在5%以下。中国对于全球研发创新的贡献大概是4%左右。
相比十年前,中国生物药尽管取得了进步,但还有不少障碍,徐霆认为,第一个障碍是缺转化,第二个障碍是缺临床资源。而将来,对新药最大的障碍还是支付的问题,新药价值很难体现。CFDA的评审慢,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现在往好的方向转变,但也需要时间。他的感受与麦肯锡团队的调研一致。
在麦肯锡这份报告的研究团队看来,“如果不能在今后十年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建立起创新产业链,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将后劲不足。”